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乡镇概况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安徽省西部,105国道、318国道贯穿县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人口40.1万,现辖24个乡镇(古坊乡、店前镇、和平乡、河图镇、来榜镇、莲云乡、毛尖山乡、青天乡、石关乡、头陀镇、巍岭乡、温泉镇、响肠镇、姚河乡、主簿镇、天堂镇、黄尾镇、五河镇、菖蒲镇、白帽镇、中关乡、田头乡、包家乡、冶溪镇),18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 县人民政府驻地天堂镇。
岳西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境内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3%,生物资源极为丰富,被专家称为“是一座生态保存发育完好的天然花园”。1998年,被列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境内有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枯井园省级自然保护区。
岳西是国家中药材基地县。全县药材现有植物类1024种,动物类79种,矿物类33种,总蕴藏量7.5万吨,其中茯苓、天麻、杜仲、麝香、石斛等30余种名贵药材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岳西是国家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县内雨量充沛,河道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24.09万千瓦,已开发9万千瓦,在安徽省县级小水电建设中位居第一。尚有一批优良的水电资源亟待开发,可新增装机6万千瓦。
岳西县古方乡水电站附近常常出现一种不知名的蝴蝶,本地人称作“梁祝蝶”,比一般蝴蝶大几倍,常常是成对出没,一大一小,大的通体绿色,小的通体黄色,有比身体长约2倍的彩
色的翼。如果捉到其中一只放置瓶中,另外一只自会飞来,不会离去。如果一只死亡,另外一只必定也会死在其左右。
岳西是安徽省名特农副产品生产县。岳西农业极具特色,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是安徽省茶叶、板栗、猕猴桃、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主产县和基地县。特色农产品商品率达95%,其中岳西翠兰、薇菜、香菇、木耳、高山蔬菜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闻名遐迩。
岳西是全国花岗石板材出口基地县。花岗石蕴藏量达24亿立方米,有黑白红绿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岳西是皖西南旅游重点开发县。岳西文化灿烂,古迹甚多,风光秀美,是集“山、水、石、泉、寺、林、瀑布、峡谷、石刻、山寨、革命纪念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大县。著名旅游景区20多处,大小景点180多个,有“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华东第一方塔”法云寺塔,“安徽第一漂”天仙河,云峰峡谷,石关避暑山庄。投资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岳西是一方充满希望的热土。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岳西着力推进社会经济从内源式发展向开放型发展的转变,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资本转移三大机遇,着力实施开放活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四大发展战略,促进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随着东香(山东东营到香港)高速公路和合肥至武汉高速公路岳西段的动工兴建,岳西的资源优势必将进一步转变为经济优势,山区各项建设事业必将快步登上新台阶。
历史沿革 岳西县历史
[1]上分属4县,大别山主脉延伸境内的多丛山脉以北为霍山县、舒城县,以南为潜山县、太湖县。4县古时均属《禹贡》传说中的扬州之域。西周时,诸侯分治,境地南属皖国,东北属龙舒国,西北属楚国潜邑。春秋时,列国称强,楚灭皖、龙舒诸侯方国。尔后,吴克楚,
越灭吴。战国时,复归楚国。
秦朝,南属庐江郡、北属九江郡、衡山郡。
汉朝,初属衡山国,后属庐江郡,东北属龙舒县,西北属潜县,南属皖县。东汉建安五年(200年)魏占,十九年入吴。
三国鼎立时,南属吴庐江郡皖县,北属魏博安县、六安县。
晋代,西晋沿袭吴庐江郡制,改魏博安县复置潜县,六安县南复置舒县;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改皖设晋熙郡和怀宁县,属豫州。境地北属潜县、舒县,南属怀宁县。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析怀宁县置太湖左县,境内东南属晋熙郡怀宁县,西南属太湖左县,西北属岳安郡岳安县,东北属庐江郡舒县。
隋朝,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改太湖左县为晋熙县,改晋熙郡为同安郡,舒县并入庐江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熙县改名太湖县。境地北属庐江郡霍山县、庐江县,南属同安郡怀宁县、太湖县。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庐江县置舒城县,二十七年霍山县并入盛唐县。天宝元年(742年)复置霍山县;境内北属庐州舒城县、寿州霍山县,南属舒州怀宁县、太湖县,三州统属淮南道。
五代十国时,后梁、后唐时属吴;后晋、后汉时属南唐;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南唐献江北14州(含舒州)于后周;怀、太、舒、霍4县建置未变。
北宋时,开宝四年(971年),废霍山县为故埠镇入六安县。政和五年(1115年),同安郡改为德庆军,境内南属舒州德庆军怀宁县、太湖县,北属寿州六安县、庐州舒城县;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德庆军改为安庆军,怀、太、舒、六4县建置未变;两宋时统属淮南西路。
元朝,至治三年(1323年)析怀宁县置潜山县,境地南属安庆路潜山县、太湖县,北属庐州路舒城县、六安县。
明朝,撤路设府,弘治七年(1494年)分六安、英山2县地复置霍山县;境地南属安庆府潜山县、太湖县,北属庐州府霍山县、舒城县,两府先后上属江南行省、直录中书省、六郡、南京(又称南直隶)。
清朝,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裁江南省设江苏、安徽2省,境地属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太湖县和庐州府舒城县,直隶六安州霍山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各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设道,境地分属安庆道潜山、太湖县,淮泗道霍山、舒城县。17年废道,各县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潜山、太湖属第一专区,舒城、霍山属第三专区。25年元月,国民政府为"剿匪"需要,析潜、太、霍、舒4县边境设立新县,因区域“适居潜岳之西”,故名岳西县(参见附录:《岳西县名考》)。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时为二等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沿江而上,本县东南邻县沦陷。29年4月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7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1月18日,岳西改为五等县。36年夏归第一行政督察区。37年12月20日,岳西全境解放,属皖西一分区。38年6月15日,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仍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1952年4月12日,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省级)合并成立安徽省。1971年3月29日,安庆专区改称安庆地区。1979年2月27日,安庆地区改称安庆行署,本县隶属未变。
境域变迁 民国25年建县,全县3区域分别为:
第一区,划潜山县第六区全境,即今汤池、五河、菖蒲3区全境,来榜区界岭以南境地,主簿区石关乡,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第二区,划太湖县北后区孝义、景宁2乡所辖薛义河、杨胜嘴、银河、深村、南庄和北中区的治溪等6保,即今店前区大部、白帽区全境,面积约620平方公里。
第三区,划霍山县第四区南乡黄尾河、石盆、白果树、头陀河、黄羊殿、虎形地、河口寺、上清、包家河等9保,即今来榜区界岭与主簿区界岭以北境地,面积519平方公里;划舒城县第六区一部,即今沈桥、姚河、主簿3乡境地,面积176平方公里。全区面积695平方公里。
建县时,全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田赋37870余元。
民国38年2月,太湖县虎丘区长坪乡所属司空、虞阳2保划归本县。
1955年12月,潜山县港河乡及新下乡南山岭选区的28户居民区划归本县菖蒲区。
1956年1月,本县石盆乡9户、梓树乡的2户、黄龙乡的6户共计17户居民所在地划归霍山县。
1956年5月,潜山县逆水乡巍岭、夹河、夺坪、板舍、谢河、羊河等地划归本县。
经济状况
综合
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
50395万元,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200万元,增长11.0%;第二产业增加值110436万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66760万元,增长6.7 %。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1%,其中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 29.2∶44.1∶26.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6236元,比上年增加945元。
2007年以来,物价持续走高,通胀压力加大。自8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同比涨幅超过6%。其中11月上涨6.9%,创出近10年来的最高。猪肉等食品类价格上涨明显,对城镇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生活带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经济外向度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产业集群规模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农业
2007年,全县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
大支农力度,努力克服多种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7437公顷,比上年扩大435公顷,其中稻谷面积12602公顷,扩大232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公顷,油料种植面积 99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454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86381吨,比上年增产7213吨,增长9%,是近年最好水平。
油料、棉花增产,其它经济作物增长较快。全年油料产量1722吨,增长9.5%。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3097吨,比上年增长0.1%,禽蛋产量2306吨,增长2.3%。水产品产量1100吨,增长15.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647吨,减少5%。农村用电量4936万千瓦小时,增长0.03%。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2848万元,比上年增长
22.2%。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45户增加到61户,增长35.6%,实现增加值60725万元,增长40.1%。
全县22个工业行业大类生产全部保持增长,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较快。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上年增长64.2%,医药制造业增长39.5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7.3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9.88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64%。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4.24,比上年提高 5.6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041万元,增长37.3%;实现利税总额19564万元,增长39.1%;利润总额10526万元,增长56.1%。工业劳动生产率(按现价增加值计算)35072元/人,增长28.4%。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587万元,比上年增长17.7%。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95万元,同比增长163.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721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3033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77422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245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740万元,比上年
增长66.8%。其中,城镇投资209452,增长66.9%;房地产开发投资12676万元,增长62.0%;农村非农户投资33612万元,增长68.2%。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制造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城乡5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889万元,比上年增长1206.1%;第二产业投资102161,增长138.9%;第三产业投资145690万元,增长32.5%。在城镇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53002万元,增长83.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0539万元,增长183.8%;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完成投资94910万元,增长15.1%。全年商品房销售销售额9712万元,增长30.3%。
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53个,其中投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25个,全年完成投资14.13亿元,净增4亿元。六潜高速公路岳西段年完成投资6.5亿元,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9个项目完成投资3.18亿元。实施完成城西绿化广场、解放路改造、衙前河第一道橡胶坝及衙前河左岸排污一期等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山货大市场建设不断推进。天际大酒店建设完成主体工程。318国道和211省道改造、高速公路至莲云连接线、城关垃圾填埋厂、滨河西路改造、衙前河第二道橡胶坝等工程已经启动。
贸易和招商引资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90万元,增长19.27%,比上年提高
8.07个百分点,为历史最好水平。分城乡看,农村市场趋于活跃,全年县级消费品零售额31437万元,增长19.8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7831万元,增长18.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64469万元,增长19.0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111万元,增长23.45%;其他行业零售额1110元,增长15.63%。
外贸供货出口较快增长,全年总值达86163万元,增长26.66%。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2007年全县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48个,意向外资额412443.84万元,合同利用外资额412443.84万元,实际到位利用外资98307.48万元,同比增长75%。其中:境外资金444.06万美元,同比增长10.1%,外商直接投资393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51.06万美元,内资小计94755万元,境内市外资金93755万元,同比增长89%,境内省外资金61625万元,同比增长98.4%,省内市外资金32130万元,同比增长74%,同比增长95%,市内县外资金1000万元。
注:资金单位:(境外资金)万美元/(合计及境内市外资金)万元人民币
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250万元,完成二期征地1499亩,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新增入园企业11家,入驻企业增至23家,其中有13家企业投产达效,开发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亿元、财政收入2500万元。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
旅游交通和邮电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经济日趋活跃。明堂山景区对外试营业,天峡景区开
工建设,司空山景区由AA级景区晋级为AAA级景区,红军中央独立二师司令部旧址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组织到南京、合肥等地举办宣传推介活动,来岳观光游客日渐增多,全年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480万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运输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827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 727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0169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990万元,增长5.0%;邮政业务总量879万元,增长17.5%。年末本地住宅电话用户97172户,比上年减少2309户;移动电话用户83531户,增加9945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800户,增加2200户。
财政和金融
财政增收。全年全县财政收入合计27692.2元,比上年增收9092.2万元,
增长48.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125.2万元,增长49.2%,其中增值税完成1302.3万元,增长39.0%,营业税完成4801.4万元,增长63.9%,企业所得税完成112.6万元,增长-39.5%,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67280.3万元,增长44.4%。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6096万元,增长54.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93万元增长56.1 %,教育支出14440万元,增长32.9%,医疗卫生支出3972万元,增长43.8%,环境保护627万元,增长169.1%,交通运输支出1235万元,增长4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885万元,增长16.3%。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0478万元,比年初增加32334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7731万元,比年初增加282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0463万元,比年初增加20251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23230元,比年初增加21809元。其中,短期贷款93184万元,比年初增加8890万元;中长期贷款28558万元,比年初增加12702万元。
科教文卫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7-2008学年初,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7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普通初中29所,小学172所,幼儿园8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教中心1所,信息技术学校1所,县委党校1所。普通高中招生2371人,在校生6593人,毕业生2050人。初中招生7830人,在校生18865人,毕业生5687人。普通小学招生3251人,在校生25769人,毕业生7814人。毕业班学生15404人,教职工4428人,代课教师90人,校舍面积447568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49057平方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8.9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3.65%,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9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18%和0%。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7年末,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13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4万册,文物管理所1个,电影公司1个,岳西高腔艺术中心1个。广播电台1 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9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68万户。年末广播综合覆盖人口32万人,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5万人。拥有县级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资料47608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6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93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03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492人,注册护士249人。
社会事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2007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66‰,比上年上升0.3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84‰,比上年上升0.2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82‰,比上年上升0.06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01493人。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县在岗职工人数1.18万人,比上年增加0.01万人,增长0.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9298万元,比上年增加5451万元,增长39.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217元,比上年增加4427元,增长37.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1元,比上年增长1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02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工资性收入1623元,比上年增长27.1%;家庭经营收入1025元,比上年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39.92元,增长79.8%,其中,食品支出707.87增长275.93%,交通和通讯支出189.8增长10.69%,居住支出109.09增长4.4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52。
2007年末,全县尚有农村贫困人口58754人,当年脱贫20060人。其中低收入人口44359人,当年脱贫13004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0761人,增加1343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8587人,增长1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1328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达35万多人,参保率99.09%,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227张,收养各类人员1304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65.7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4.25万元。
环境保护
2007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我县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规划基本编制完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2007年末,全县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17人,县环境监察大队1个,县级环境监测站1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重视,2004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旅游资源 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因位于古南岳之西而得名。全县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境内群峰逶迤、林壑幽深、四季见景,气候宜人,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著名风景名胜区20处,景点180多个,是一座保存发育完好的天然“大花园”,被列为国家生态保护示范县,是安徽省的旅游资源大县。
一级资源有:司空山、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鹞落坪自然保护区、明堂山、天仙河等5处。
二级资源有:枯井园、法云寺、汤池温泉、云峰峡谷、毛尖乡水库、县革命烈士陵园、罗汉松、牛草山高山草甸、古银杏、涓水湾避暑山庄、鹭鸶河大峡谷、长河古树保护群等18处。
三级资源有:金壁寺、深村红叶、太白书堂、请水寨暴动纪念碑、石畈高山蔬菜基地、鄂豫皖边区国共和谈旧址、方氏宗祠、红岩电站峡谷、黄泥古墩遗址、窖形包遗址、刘氏宗祠、袁家渡峡谷、响肠老街、兴禅寺、神马峰,大别山峡谷等59处
一、根据岳西旅游资源特点和旅游发展规划,岳西全境划分为三大旅游区:
中心观光休闲旅游区、西南三山一河旅游区、北部自然生态旅游区
各旅游区均由景区景点和接待中心组成,各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旅游系统,最终形成由一个主要接待中心、三个次级接待中心和景点景区所构建的辐射状网络型旅游空间布局。
中心观光休闲旅游区
该旅游区包括天堂镇、温泉镇、毛尖山乡、莲云乡、中关乡、响肠镇。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有:汤池温泉、天堂湖、鹭鸶河大峡谷、法云寺、响肠老街等。
中心观光休闲旅游区旅游资源数量较多,类型丰富,质量较高。作为县城所在地,担负着与外界的主要联系,是全县的旅游接待中心,区内交通也较便捷通畅。该区的旅游功能主要定位在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上,同时也是全县的旅游集散地。
西南三山一河旅游区
该旅游区包括店前镇、河图镇、冶溪镇、古坊乡、白帽镇、西坪乡、茅山乡、五河镇、岩河乡、田头乡、前河乡、菖蒲镇。该区是岳西县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主要旅游资源有司空山、妙道山、明堂山、冶溪古树保护区、天仙河等。
该区旅游资源量多、级别高、分布较为集中,且资源特色互补性较强,易形成旅游线路,但目前交通不便,可进入性较差。该区旅游形象突出观光游览、宗教朝拜与避暑度假。
北部自然生态旅游区
该旅游区包括包家乡、青天乡、和平乡、黄尾镇、来榜镇、头陀镇、主簿镇、石关乡、姚河乡、巍岭乡。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有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峰峡谷、枯井园省级自然保护区、牛草山、石关避暑度假区等。
该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是全县最好的,鹞落坪夏季凉爽的气候是较有特色的气候旅游资源。可进入性差、分布较为分散是该区的主要制约因素。 该区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良好的度假气候为旅游形象。
岳西旅游路线
(一) 基本旅游线路
一日游:天堂镇——妙道山;天堂镇——明堂山;
天堂镇——司空山;天堂镇——天仙河;
天堂镇(桃花冲)——鹞落坪;
天堂镇——法云寺——响肠老街;
大别山峡谷——妙道山。
二日游:天堂镇——妙道山——明堂山——司空山——天仙河;
天堂镇——鹞落坪——云峰峡谷——枯井园。
(二)奇山险峰观光游
天堂镇——妙道山——明堂山——司空山
(三)生态旅游线路
天堂镇——鹞落坪——十里画廊——云峰峡谷——枯井园
(四)避暑度假旅游线路
天堂镇——妙道山;
天堂镇——鹞落坪——石关度假区——汤池温泉。
(五)禅宗佛教旅游线路
天堂镇——司空山;天堂镇——法云寺。
(六)红色旅游线路
县革命烈士陵园——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请水寨暴动旧址
(七)岳西旅游精品线路:
妙道奇峰一日游、妙道山避暑度假;
司空禅刹一日游 、明堂山一日游。
司空山
司空山景区。位于岳西县城西南70公里处,其渊源于周,开发于汉,盛极于唐。一峰玉立,直指云天。山势雄浑奇秀,景色幽深奇幻;山间云雾缭绕,晨钟暮鼓回旋。汉代,梅福(字子贞)和左慈道长都I/刁隐此山。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银敕建“无相禅寺”,造僧房5048间,下设九庵四寺,司空山一时僧尼云集,香客盈门,盛况空前。公元577年,佛教禅宗二祖(中华禅宗始祖)慧可大师受达摩,心法护经像南下隐居此山,并在此开宗说法,传衣钵于三祖僧璨,从此,司空山成为中华佛教禅宗之发祥地,在佛教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唐代诗人李白曾隐居于此,饱览胜景后,写下了飘逸放旷、千古传诵的《避地司空原言怀》、《瀑布》等诗篇,并刻于太白书堂故址后的石壁上。历代文人雅士纷纷前来,登高参禅、拜佛祖、访仙踪,遍题诗刻100余处。司空山著名的景观有:二祖禅刹、太白书堂、如来安禅、司空佛光、北岭松风、乌牛古石、南崖瀑布、祖师洞、传衣石、讲经台、应子石等。
鹞落坪
国家自然保护区鹞落坪位于县城以西50 公里处的包家乡境内,是旨在保护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涵养淮河水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示范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地处大别山主峰位置,生态环境十分丰富,堪称“天然物种基因库”;自然环境极为优美,区内有海拔1000 米以上的高峰 60 余座,其中驮尖、多枝尖海拔达 1750 米,分别为大别山的第二、第三高峰。气象万千、林海、云海、雾海、美丽壮观。
保护区由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构成,这里蕴藏着原麝、大鲵、娃娃鱼、大别山五针松、香果树、多枝杜鹃等众多的国家珍稀动植物,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莽莽林海、珍禽异兽、溪潭飞瀑、名山古刹...... 这里是休闲消暑、回归自然的乐园。
天仙河
天仙河景区。位于岳西县城以南35公里处,蜿蜒二十余公里,直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一天柱山脚下。乘上古老的竹排漂流其间,冲激流,过险滩,其乐无穷;观两岸,青山依依,田园阡陌,风光无限。被省内外的风景旅游专家赞誉为“安徽第一漂”。
妙道山
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岳西县城西南50公里处,主峰海拔1460米。公园内苍松参天,绿云迷壑,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理想的避暑休闲场所。松涛怒吼,搅海翻江,山摇地动;风和日丽时,瀑泉淙淙,鸟音悠悠;林海、云海相互交融,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著名的景观有:中华一绝一一千年紫柳园、石狮啸月、孤塔凌霄、天生石镜、雨后晶帘、仙人下凡等。
明堂山
明堂山景区,据岳西县城42公里,主峰海拔1563米,是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亦是古代吴楚相连之地。景区内山峰隽永婀娜而不失雄伟壮观,陡峭惊险而不失亲和包容,杜鹃花开映山红,因其独特的秀丽,与不远处的天柱山分别并称为“母皖山”和“公皖山”,现已建成五大景区,主峰明堂雄奇区,青松岭奇松区,葫芦河秀水区,月亮秀崖区,古井庵寻幽探险区,实属人们休闲、度假和避暑的绝佳场所。
名优特产 岳西板栗
岳西翠兰
岳西高山蔬菜
岳西猕猴桃
手工制作千层底棉鞋
发展规划 岳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改革开放20多年,岳西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阶段。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是岳西县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县委、县政府做出了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即: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2003年到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缩小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第二阶段为追赶式前进阶段,从2009年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经济结构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出现较快增长;
第三阶段为跨越式发展阶段,从2016年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十一五”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首要课题,就是如何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崛起,实现岳西的振兴。 制定并实施好《岳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尽快实现县委提出的“整体推进扶贫开发,着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纲要》依据中央、省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立足岳西实际,突出发展主题,明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提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岳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意愿的体现和为之奋斗的行动纲领。
回首即将走过的五年,尤其是后三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时期,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时期。“十五”时期,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拓创新,坚持实施“整体推进扶贫开发,着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弘扬“三创”精神(弘扬创业精神,艰苦奋斗谋发展;弘扬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求发展;弘扬创优精神,争先创优快发展),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有效地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取得了防控非典的全面胜利,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把灾情降到最低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精准救灾法”指导灾后恢复工作,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从容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使得全县经济稳步快速增长。“十五”期间,我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57亿元,按可比口径,“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95元;财政总收入1.6亿元,年均递增 14.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65 亿元,是“九五”期间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的2.2倍,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4亿元,年均递增4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33亿元,年均递增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1839 元,年均递增 5.9% 。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企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7. 4:29.1:33.5变为2005年的28.7:41.8:29.5,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00年的45%提高到94%,民营、个私经济呈蓬勃发展之势,亿元企业现已发展到3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粮食、蔬菜、茶叶、蚕桑四大主导产业。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起步,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是“九五”时期的5.5倍。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实施,交通、通讯、水利、供电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我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共新建油路 220 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新建县乡公路 39.4 公里,新建村级公路 60.8 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路面工程290公里,东香高速岳西段开工建设、岳武高速岳西段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开通程控电话,城乡电话装机达 8万户,无线通讯已覆盖所有乡镇和主要旅游景点,大大方便了对外联系。加强了供电设施建设,农网、城网改造完成70%,供电质量提高,电价降低。县城建设完成规划修编,建成南园新区、南园防洪堤、岳潜公路一期工程、县城三水厂二期工程,店前、温泉两个中心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水平比“九五”末提高了9个百分点。
四、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十五”期间,我县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农村各项改革,使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县莲云工业园区已完成总体规划,并启动一期工程的土地征用、三杆迁移、区内主干道路建设等工作,已有企业已经或准备入园。全面实行企业改革改制,使企业迸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8.95亿元,增长11.01%。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天鹅、天馨、迅启3家的工业总产值过亿元,天鹅、天馨、迅启、乘风制药、青松工具等15家企业增幅均在30%以上,汽配、轻纺、制药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小水电五大比较优势行业开始显现。招商引资环境不断优化,形成各骨干企业、各乡镇强势招商的浓厚氛围。抢抓国家发行国债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政策性资金,五年累计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36391万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利用外资9.05亿元,其中境外资金820.05万美元,实现了我县招商引资大跨越。
六、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进步加快,5年共引进科技成果258项,获省市县科技进步奖41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6项,县级32项,获国家新产品1项,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3家,省级新技术产品3项;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先后实施了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新建校舍49040平方米,改建、扩建、维修加固校舍45600平方米,顺利通过了“两基”督导评估验收,三所高中分别被批准为省、市级示范高中;“十五”期间先后实施了国债、卫 Ⅷ、农村卫生建设等项目,新建县医院住院大楼、县疾控中心大楼等28000平方米,引进万元以上设备68件,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矛盾;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局面得以巩固,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2.73‰ ;生态县建设有效实施,2004年,岳西县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组的考核验收,已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旅游招商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旅游经济强县”;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1.5%;文体事业得到发展,建成综合性文体中心大楼,文化保护工作切实加强;气象、档案、宗教、地方志、图书发行、农机、农村能源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落实了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双拥工作和国防建设得到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七、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五年来,特别是近三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扶贫政策,把“扶贫开发”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一个改善两个提高”(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要内容,以“一体两翼”(即整体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为主要举措,通过合力攻坚,共解决和巩固温饱贫困人口近15万人。新修和改建了通村公路,解决了近20万人的行路难问题;通过实施农村引水解困工程,解决了5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完成危房改造56.34万平方米,解决了2万余人的住房难问题;新建和修缮乡村卫生室1150平方米,解决了近8万人就医难的问题;建立了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了五保户供养政策,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5年的 1839元。
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十五”时期,岳西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综合实力仍然偏弱。“十五”时期,从纵向看,我县综合县力得到加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大幅度增加。但从横向比,经济总量较小,我县几项重要经济指标在全省19个贫困县中仍处于中等偏下位次。
二、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目前岳西县的经济发展仍处在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资本投入的较为落后的粗放式经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更多的是靠粗放的投资去拉动经济的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制度完善、制度创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形成。
三、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十五”期间,岳西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贫困农民增收还很缓慢,返贫现象比较严重。收入在637元以下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有34053人,人均年收入在637元至882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2852人,2005年因特大洪灾返贫约2万人。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和库区,人均耕地少,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扶贫开发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四、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县人均耕地少,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城镇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加、新成长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相互交织,致使就业压力加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
五、抵御灾害的能力有待加强。2005年的特大洪灾给我县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遭受到毁灭性破坏,恢复任务艰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农村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章 “十一五”面临的基本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抢抓各种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的紧要期;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构建生态特色经济的提升期;三是强化脱贫能力,迈向开发致富的跨越期;四是促进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 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县发展喜逢“六大”机遇,又面临“四大”挑战。
喜逢的“六大”机遇是:
第一,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这给岳西县发挥自然、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造空前的发展机遇。
第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我省东向发展战略将全面启动,这将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第三,全国和我省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开始形成,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仍将在高平台上稳健运行,这将为岳西县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外部空间。
第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为岳西县快速发展提供各种机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生物科技孕育着新的突破,有利于我县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将为岳西县发展营造更好的体制环境。
第六,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为岳西县全面参与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有利条件和支持。
面临的“四大”挑战是:
第一,生产要素约束将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岳西县经济要实现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速,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作为地处深山的国家贫困县,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约束将进一步加剧。
第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十一五”时期,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支撑岳西经济增长的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中小企业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因此,经济粗放增长与持续发展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更为紧迫和艰巨。
第三,县域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十一五”时期,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的干预和对外开放度迅速扩大,粗放式发展进一步受阻,县域经济正处于二次创业的转型期。因此,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诸多矛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艰巨,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和区域差距短期难以缩小,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十一五”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岳西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旅游带动和扶贫开发战略,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为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坚持以下八个原则:
一是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根本举措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把工业化作为发展的核心,把既快又好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努力实现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创造条件,增强企业创新的活力。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的基础上。四是促进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妥善处理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挥县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改进招商方式,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六是实施“六大战略”。生态立县战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保护至上、适度开发”的原则,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之路。
工业强县战略:在“十一五”期间,要以创新推动为抓手,必须坚持创新产品与品牌并重,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并重,以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利用多方面的力量创办新企业为着力点,以科技为动力,推进产业集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一流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氛围。开放活县战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勇于、善于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分工与协作。
旅游带动战略:加强对全县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与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大力挖掘老区红色文化,把岳西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打出去,促进财富向我县的转移。扶贫开发战略: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开发,实施社会救助,尽快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并逐步进入小康生活。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七是壮大特色经济。通过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加速将岳西潜在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在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快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八是构建和谐社会。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利益协调,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岳西。
“十一五”期间,岳西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围绕“一条主线”,打造“三大基地”,实现“两个提升”,即: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造以茶叶、高山蔬菜、蚕桑、畜牧养殖是重点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工艺被、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工业加工基地,以“三山一河”(司空山、明堂山、妙道山、天仙河)旅游精品线及红色旅游为主线的旅游基地。力争“十一五”期间,岳西县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岳西区域特色优势明显提升;构建以东香高速公路六潜线岳西段和岳(西)、武(汉)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内通外畅的交通网络,实现岳西区位条件明显提升。
[2]